在线留言|网站地图

欢迎光临陕西嘉友科贸有限公司官网

陕西嘉友科贸有限公司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嘉友资讯中心 » 流程步骤方法 » 【种植与牙周组织】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种植与牙周组织


01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二段式种植法进行种植治疗

龈膜联合的外科手术时期与方法,受该部位与角化龈的质、量影响。下文将以Maynard与Wilson对天然牙角化龈量的研究为蓝本,介绍Ono,Nevins角化龈分类法。该分类法将角化龈视为种植治疗中有炎症抵抗力的组织,并以拥有一定量的角化龈为目标进行分类。


[Ono,Nevins分类]

Type 1:角化龈充足

Type 2:角化龈稍微不足

Type 3:基本没有角化龈


Type 1

角化龈充足(从种植体植入部位的舌侧或是腭侧角,到颊侧的牙槽嵴上有超过5mm的角化龈)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3-1


第二次手术时可以通过龈瓣根尖侧移动术(APF),增大颊侧的角化龈宽度。APF:龈瓣根尖侧移动术。

Type2-Class1

从种植体植入部位的舌侧或是腭侧角,到颊侧牙槽嵴上的角化龈不足5mm,但种植体植入部位的舌侧角化龈充足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3-2


颊侧无角化龈,牙槽嵴有少量角化龈。这种情况下,必须在第二次手术时进行游离龈移植术(FGG),以增大角化龈。FGG:游离龈移植术。


Type2-Class2

从种植体植入部位的舌侧或是腭侧角,到颊侧牙槽嵴上的角化龈不足5mm,且种植体植入部位的舌侧角化龈较少。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3-3


 颊侧几乎没有角化龈,牙槽嵴到舌侧有一定程度的角化龈,如果不想在第二次手术时损伤这些角化龈,可以对角化龈的颊侧端至舌侧区域进行龈瓣根尖侧移动术,并对颊侧进行游离龈移植术。


APF:龈瓣根尖侧移动术。

FGG:游离龈移植术。


Type3-Class1

 预定植入种植体的部位几乎没有角化龈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3-4

牙槽嵴顶部和颊侧均没有角质化组织。与Type2相同,进行游离龈移植术,获得角化龈。


Type3-Class2

基本没有角化龈(第一次手术后,种植螺帽露出,颊舌侧的角化龈丧失)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3-5


第一次手术后,螺帽露出,颊舌侧的角化龈丧失,第二次手术时对颊舌侧进行游离龈移植术以获得角化龈。


Type1

的病例(病例2):种植体周围角化龈充足,第二次手术时进行APF的病例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4-1               ▲图4-2


图4-1  缺损牙槽嵴的颊侧面照。颊侧的角化龈宽度并不充足。

图4-2  (牙合)面照。颊侧角化龈较少,但是舌侧到牙槽嵴   顶有5mm以上的角化龈(Type1)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4-3                图4-4

图4-3  第二次手术时的(牙合)面照。通过向根尖侧移动颊侧的角化龈,保留舌侧原有的角化龈的方式,颊舌侧同时获得充足的角化龈。

图4-4  二次手术完成后的(牙合)面照。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4-5,6


图4-5  取模前的状态。颊舌侧角化龈充足。

图4-6  佩戴最终修复体时的颊侧面照。菌斑控制良好。


Type2-Class1

的病例(病例3):颊侧的角化龈较少,舌侧到颊侧之间的角化龈宽度在5mm以下,颊侧进行FGG(游离龈移植术)的病例。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5-1,2


图5-1  缺损牙槽嵴的角化龈较少,舌侧到颊侧之间的角化龈宽度在5mm以下(Type2-Class1)。

图5-2  从腭侧采集游离龈移植片,通过FGG(游离龈移植)将其移植到颊侧,保留舌侧原有的角化龈。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5-3,4


图5-3  第二次手术时的颊侧面照。进行FGG时,需修整受瓣区,确保移植片不会移动,并且需紧密地缝合、固定移植片。

图5-4  FGG(游离龈移植)后4个月的颊侧面照。获得了充足的角化龈。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5-5,6


图5-5  同时期的(牙合)面照。舌侧也有充足的角化龈。

图5-6  佩戴最终修复体时的颊侧面照。


Type2-Class1

的病例(病例4):存在一定程度的角化龈,但是颊侧牙槽嵴有凹陷,CTG联合APF的病例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6-1


颊侧角化龈较少,颊系带高位附着。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6-2


同时期的曲面断层片。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6-3


种植体植入后的X光片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6-4,5

图6-4 第二次手术前的(牙合)面照。牙槽嵴顶到舌侧之间有一定程度的角化龈,但是颊侧有凹陷,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治疗,会遗留牙槽嵴形态异常的问题。

图6-5  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舌侧的角化龈,颊侧使用内斜(从舌侧向颊侧)切开的方式,从舌侧切开牙槽嵴的角化龈,形成半厚瓣。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6-6,7


图6-6  从上颌腭侧采集移植片。

图6-7  为增大牙槽嵴、获得角化龈,在颊侧使用吸收性缝合线对移植片进行骨膜缝合,之后在移植片上盖上龈瓣,缝合并固定在根尖侧。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6-8,9


图6-8  第二次手术完成后的(牙合)面照。

图6-9  第二次手术后2个月,颊舌侧都获得了充足的角化龈,颊侧牙龈的形态呈现凸面状。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6-10  佩戴最终修复体时的(牙合)面照。


Type2-Class2

的病例(病例5):颊侧基本没有角化龈,因此颊侧进行FGG,舌侧利用原有的角化龈,通过APF进行治疗的病例。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7-1,2


图7-1  Type2-Class2的病例,颊侧牙槽嵴基本没有角化龈,需要增大角化龈的宽度。

图7-2  第二次种植手术时佩戴愈合基台后的状态。舌侧进行APF,颊侧进行FGG以获得角化龈。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7-3  第二次手术后3个月的状态。颊舌侧都有足够的角化龈。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7-4


第二次手术后4个月的状态,口腔前庭较深,舌侧角化龈宽度充足。


▲图7-5

佩戴最终修复体后的舌侧面照。有充足的角化龈,易于控制菌斑。


Type2-Class2

的病例(病例6):由于牙槽嵴的角化龈宽度不足,因此颊侧进行FGG、舌侧进行APF的病例。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8-1,2

图8-1  缺损牙槽嵴的颊侧几乎没有角化龈。

图8-2  (牙合)面照。从牙槽嵴到舌侧的区域内有一定程度的角化龈,但是角化龈宽度不足。(Type2-Class2)。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8-3,4


图8-3  在腭侧采集移植片,然后在颊侧进行FGG。

图8-4  将原有的舌侧角化龈移向根尖侧,以增大角化龈。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8-5,6


图8-5 佩戴上部基台时的(牙合)面照。获得了充足的角化龈。


图8-6  佩戴最终修复体时的(牙合)面照。


Type3-Class1

的病例(病例7):植入种植体前,牙槽嵴几乎没有角化龈,在植入前进行FGG获得角化龈的病例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9-1


颊侧和牙槽嵴几乎没有角化龈(Type3-Class1)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9-2,3


图9-2  全损牙槽嵴的顶部,将牙龈移植片固定在颊侧方向。待牙龈愈合后植入种植体。

图9-3 牙龈愈合后的状态。缺损牙槽嵴和颊侧均获得了角化龈。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9-4


佩戴最终修复体时的状态。


Type3-Class2

的病例(病例8):种植体植入后,由于覆盖螺丝露出导致角化龈丧失,在第二次手术时颊舌侧进行FGG的病例。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10-1,2


图10-1  颊侧和牙槽嵴有角化龈的存在,但是愈合期间内覆盖螺丝露出(Type3-Class2)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10-3,4


图10-3  第二次手术前的(牙合)面照。

图10-4  为了在颊侧、舌侧进行FGG,在上颌腭侧采集大块移植片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10-5,6


图10-5  第二次手术后的舌侧面照。远中侧进行APF,近中侧进行FGG。

图10-6  颊侧也进行FGG,缝合后确认移植片不会移动。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10-9,10


颊舌侧都获得了充足的角化龈,菌斑控制状态良好。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10-7,8

图10-7  术前。

图10-8  术后。种植体周围获得了充足的角化龈。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10-11,12

佩戴最终修复体后2年的状态。颊舌侧角化龈宽度均充足。


种植体周围角化龈的获得时期与方法

▲图10-13,14

图10-13  佩戴最终修复体后16年的状态。

图10-14  同时期的(牙合)面照。




来源;中华口腔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