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网站地图

欢迎光临陕西嘉友科贸有限公司官网

陕西嘉友科贸有限公司

热门关键词:口腔放大镜热熔牙胶充填系统牙线棒批发

口腔医师必考X11 科贸嘉友收录

文章出处:嘉友网查看手机网址
扫一扫!口腔医师必考X11    科贸嘉友收录扫一扫!
人气:-发表时间:2017-09-21 13:53【

第三单元 牙列缺损

一、病因及影响

牙列缺损是指单颌或上下颌牙列中的部分天然牙缺失。牙列缺损的常用修复设计是固定局部义齿和可摘局部义齿。也能用固定-活动联合修复、种植义齿等修复。

(一)牙列缺损的病因

造成牙列缺损的病因包括龋病、牙周病、根尖周病、颌骨和牙槽骨外伤、颌骨疾病、发育障碍等。目前最常见原因仍然是龋病和牙周病。

(二)牙列缺损的影响

1.咀嚼功能减退  

部分天然牙的缺失,将影响咀嚼功能,而影响程度与缺牙数量、时间和部位有关。若后牙个别牙缺失,可降低部分咀嚼功能;当上颌或下颌的一侧后牙全部缺失,将丧失一侧食物磨碎功能。若前牙缺失,将影响切割食物功能。个别牙缺失,不及时修复,将会造成邻牙向缺牙区倾斜,缺牙间隙变小,对颌牙伸长引起干扰,从而导致咬合功能紊乱,使牙列的有效功能接触面积相应减少。

2.发音功能障碍  

前牙缺失对发音功能影响很大,特别是影响齿音、唇齿音、舌齿音的发音,从而影响讲话时的清晰度。

3.对牙周组织的影响  

因缺失牙还可能引起邻牙间的接触点丧失,食物嵌塞导致龈炎或牙周炎。

4.颞下颌关节病变 

长期、多数后牙缺失,且久未修复,有可能造成颞下颌关节的病变。其主要原因是干扰引起的咬合关系紊乱,一侧丧失咬合后出现的咀嚼肌张力不平衡;双侧后牙咬合关系丧失后,垂直距离减少致髁突后上移位,盘突关系异常造成关节症状等。

5.美观的影响 

完整的牙列维持着面部的外貌。如前牙缺失,失去对唇部的支持,唇部、内陷,影响患者的美观。如上下牙列缺损,余留牙都无对颌牙接触,使面下1/3距离缩短,鼻唇沟加深,面部皱纹增加,面容显老。


二、治疗设计和方法选择

牙列缺损可以用固定义齿、和可摘局部义齿种植义齿三种方法修复。

固定义齿,又称固定桥,是利用缺牙间隙两端或一端的天然牙或牙根作为基牙,在其上制作固位体,并与人工牙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借粘接剂将固位体粘固于基牙上,患者不能取戴的修复体。可摘局部义齿是指利用口内余留的天然牙、黏膜、牙槽骨作支持,借助义齿的固位体及基托等部件取得固位和稳定,用人工牙和基托恢复缺损的牙齿及相邻的软硬组织,患者可自行摘戴的一种修复体。种植义齿是以植入颌骨内的人工植体为支持、种植体的上部结构为固位的一种修复体;可以为固定修复,也可以为可摘义齿修复。


(一)固定义齿与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固定义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缺牙的数目

(1)固定桥最适合修复一个或两个缺失牙,也就是说两个桥基牙适宜支持一个或两个缺失牙的桥体。

(2)若缺失牙在两个以上,且为间隔缺失者,可用中间基牙增加支持。

(3)选择固定桥修复时必须考虑缺失牙数目与缺牙区两端基牙的承受力,否则会引起固定桥修复失败。

(2)缺牙的部位

(1)牙列的任何部位缺牙,只要缺牙数目不多,基牙条件符合要求,都可以选用固定义齿修复。

(2)对后牙末端游离缺失的患者,若用单端固定桥修复,桥体受力产生的杠杆作用大,容易造成基牙牙周组织损伤,不宜做固定桥修复。

(3)若第二磨牙游离缺失,对(牙合)为黏膜支持式可摘义齿,因其(牙合)力比一般天然牙明显减小,缺牙侧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的牙周情况好,可以此两牙为基牙采用单端固定桥修复。

(3)基牙的条件

(1)牙冠:作为固定桥基牙的临床牙冠高度应适宜,形态正常,牙体组织健康。如牙冠已有牙体组织缺损,或牙冠形态不正常,只要不影响固位体的固位形预备,亦可考虑作为基牙。牙冠缺损面积大,如果能通过桩核修复,仍可选为基牙。若基牙的临床牙冠过短,应采取措施增强固位体的固位力,如在基牙上预备辅助固位形或增加基牙数,否则不宜做固定桥修复。

(2)牙根:牙根应长大、稳固,以多根牙的支持最好,不应存在病理性松动。若基牙牙根周围牙槽骨退缩,最多不超过根长的1/3,必要时,需增加基牙数目。

(3)牙髓:以有活力的牙髓最佳。如果牙髓已有病变,应进行彻底的牙髓治疗,并经过较长时期的观察,确认不会影响修复后效果者,方可作为基牙。经过牙髓治疗的牙齿其牙体变脆,在选作基牙时,应考虑其剩余牙体组织的强度。

(4)牙周组织:基牙牙周组织健康才能够支持经固位体传递至基牙上的桥体(牙合)力。因此,对基牙牙周组织的要求为:牙龈无进行性炎症,牙周膜无炎症,根尖周无病变;牙槽骨结构正常,没有吸收或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3,且为停滞性水平吸收。如果个别牙缺失,基牙因牙周病引起不同程度松动,可以根据牙周病矫正治疗的原则设计多基牙固定桥。

(5)基牙的位置:要求基牙的轴向位置基本正常,无过度的倾斜或扭转错位,不影响固位体的预备及基牙间的共同就位道。

(4)咬合关系

(1)缺牙区的咬合关系基本正常,即缺牙区的牙槽嵴顶黏膜至对(牙合)牙面有正常的垂直向距离。对(牙合)牙无伸长,邻牙无倾斜。

(2)若缺牙时间过久,引起咬合关系紊乱,如邻牙倾斜、对(牙合)牙伸长形成牙间锁结,致使下颌运动受限者,一般不宜采用固定桥修复,但若通过咬合关系调整,使伸长牙和倾斜牙回复至正常位置后仍可考虑固定桥修复。

(3)缺牙区咬合接触过紧,缺牙区的牙槽嵴顶黏膜至对(牙合)牙面距离过小者,会导致固位体、桥体、连接体无足够的厚度与强度以承受咀嚼力,一般不宜采用固定义齿修复。

(5)缺牙区牙槽嵴

(1)缺牙区伤口愈合:一般在拔牙后3个月,待拔牙创口完全愈合,牙槽嵴吸收基本稳定后制作固定义齿。如因特殊原因必须立刻修复者,先进行固定桥基牙牙体预备,采用树脂暂时固定桥修复缺失牙,待伤口完全愈合,再作永久固定桥修复。如在拔牙创口未愈合、牙槽嵴吸收未稳定时作固定桥修复,修复后,容易在桥体龈端与黏膜之间形成间隙,从而影响自洁作用和美观。

(2)缺牙区牙槽嵴吸收:缺牙区牙槽嵴吸收不宜过多,特别是前牙区。如果牙槽嵴吸收过多,制作固定桥,桥体外形塑形比较困难,会影响美观。牙槽嵴吸收过多的后牙区,可设计卫生桥。缺牙区牙槽嵴吸收过多者选择固定桥修复时需慎重考虑,必要时采用特殊外形塑形处理,如桥体面或切缘至缺牙区黏膜距离过长,桥体牙颈部可采用牙龈色,通过视觉差来缩短桥体长度,与邻牙颈部协调。

(6)年龄

(1)若年龄过小,临床牙冠短,髓腔较大,髓角高,在基牙预备时,容易损伤牙髓,不宜采用固定桥修复。

(2)若年龄过大,牙周组织萎缩明显,牙松动,此时牙周组织的代偿功能降低,不宜采用固定桥修复。

(3)固定桥修复的适宜年龄一般为20~60岁,但也应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老年患者,全身及口腔情况良好,除个别牙缺失外,余留牙健康、稳固,此时也可用固定桥修复。

(7)口腔卫生:患者口腔卫生情况差,牙垢沉积,菌斑集聚,容易引起牙齿龋病和牙周病,导致基牙牙周组织破坏。因此此类患者在选用固定桥修复前,必须进行牙周洁治,嘱咐患者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否则不宜做固定义齿。

(8)余留牙情况:在选用固定桥修复时,除视基牙条件外,还需整体考虑余留牙情况。特别在同一牙弓内有无其他患牙,患牙能否保留,这些与牙列缺损能否采用固定修复方法有很大关系。如余留牙有重度牙周病或严重龋坏等导致患牙无法保留时,需整体考虑拔除相关患牙后的修复方案。


2.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1)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

在牙列缺损的修复方法中,可摘局部义齿虽然修复效果通常不如固定义齿和种植义齿,但由于其对修复基础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制作简单,费用低等特点,使得可摘局部义齿的适应证范围非常广泛。

(1)各种牙列缺损,尤其是游离端缺失者。

(2)伴有因牙周病、外伤或手术造成的牙槽骨、颌骨和软组织缺损者。

(3)余留牙重度磨耗等原因导致的咬合垂直距离过低,需恢复面部垂直距离者。

(4)有牙周病的牙列缺损者,可摘局部义齿在修复缺失牙的同时可兼作固定松动牙的牙周夹板。义齿基牙松动度不超过Ⅱ度,牙槽骨吸收不超过根长的1/2。

(5)牙列缺损的过渡性修复。如拔牙后即刻修复,修复治疗过程中的暂时性(或诊断性)修复,生长发育期少年缺牙间隙活动保持器。

(6)有缺失牙、反(牙合)的唇腭裂患者,可摘局部义齿可采用双牙列恢复外观,腭侧基托封闭腭裂隙。

(7)有特殊需要,为获得特殊外观效果的化妆义齿。

(8)不接受或不能耐受固定义齿修复时大量磨除牙体组织者。

(2)可摘局部义齿的禁忌证

 (1)因意识或精神障碍,或行动障碍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不能摘戴、保管和清洁义齿,或有误吞义齿危险的患者。

 (2)有严重的牙体、牙周疾病而未得到完善的治疗和有效控制的患者。

 (3)有口腔黏膜病变或其他软硬组织病变,未治愈或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

 (4)缺牙间隙过窄,(牙合)龈距过小,可导致义齿强度不足者。

 (5)对义齿材料过敏或对义齿的异物感无法克服的患者。


(二)固定义齿的组成和分类

1.固定义齿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1)固位体:是指粘固于基牙上的嵌体、部分冠、全冠等。

 (1)通过连接体与桥体相连接,使整个固定义齿通过固位体而与基牙稳固地连接在一起,获得固位。

 (2)桥体所承受的(牙合)力通过连接体、固位体传递至基牙牙周支持组织,而为基牙所支持,使义齿的功能得以发挥。

 (3)固位体与基牙间应有良好固位,能抵抗咀嚼时产生的各向外力而不至于从基牙上松动、脱落。

 (4)选择和制作固位体时,应考虑固位体材料的强度与组织的相容性,能抵抗最大咀嚼(牙合)力而不破损,不刺激基牙的周围组织。

(2)桥体:即人工牙,是固定桥修复缺失牙形态和功能的部分。

 (1)桥体的两端或一端通过连接体与固位体相连接。

 (2)理想条件下,制作桥体的材料既要符合美观的要求,又须具备一定的强度,能承受(牙合)力。

(3)连接体:是固定桥桥体与固位体之间的连接部分。

 (1)用整体铸造法或焊接法将固位体与桥体连接成整体,形成固定连接体。

 (2)通过桥体一端的栓体与固位体一端的栓道相嵌合,形成可活动的连接体。


2.固定义齿的分类及特点

(1)常用的固定桥类型

 (1)双端固定桥:又称完全固定桥。固定桥两端固位体与桥体之间的连接形式为固定连接,当固位体粘固于基牙后,基牙、固位体、桥体则连接成一个不动的整体,从而组成新的咀嚼单位。

(2)半固定桥:半固定桥桥体一端的固位体为固定连接,另一端的固位体为活动连接。活动连接体在桥体的部分制成栓体,在固位体的部分制成栓道。

(3)单端固定桥:又称悬臂固定桥。此种固定桥仅一端有固位体,桥体与固位体之间为固定连接。固定桥粘固在一端基牙上,桥体受力时由该端基牙承受,桥体另一端与邻牙接触或无邻牙接触,形成完全游离端。

(4)复合固定桥: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简单固定桥组合成复合固定桥。如在双端固定桥的一端再连接一个半固定桥或单端固定桥


(2)特殊的固定桥类型

(1)种植固定桥:利用植入颌骨内或牙槽窝内的种植体作为固定桥的支持和固位端,然后制作固定桥,修复牙列缺损。

(2)固定-可摘联合桥:其支持形式与双端固定桥相同,义齿承受(牙合)力由基牙承担,但不同之处是该型固定桥可自行摘戴。义齿固位依靠固位体的内外冠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或者磁性固位体的吸力等产生固位。

(3)粘接固定桥:是利用酸蚀、粘接技术将固定桥直接粘固于基牙上,修复牙列缺损。其固位主要依靠粘接材料的粘结力,而牙体预备的固位形起辅助固位作用。粘接固定桥与传统固定桥相比,牙体预备时磨削牙体组织少,减少牙髓损伤。

(3)固定桥的各自特点

(1)双端固定桥

①固定桥所承受的(牙合)力,通过两端基牙传递至基牙牙周组织。

②双端固定桥的桥基牙能承受较大(牙合)力,且两端基牙所分担的(牙合)力也比较均匀。

③双端固定桥将基牙连接为一个整体,由原先多颗单个基牙的生理性运动转变成固定桥基牙的整体性生理运动。此运动方式同样符合牙周组织健康要求。

(2)半固定桥

①半固定桥两端基牙所承受的应力不均匀。(牙合)力通过活动连接体的传导后使应力得以分散和缓冲,当桥体正中受到垂直向(牙合)力时,固定连接端的基牙所受的(牙合)力大于活动连接端基牙,容易使固定连接端基牙受到创伤。

②半固定桥一般适用于基牙倾斜度大,采用双端固定桥修复时难于求得共同就位道的病例。

(3)单端固定桥

①单端固定桥受力后,桥体处形成力臂,基牙根部形成旋转中心,产生杠杆作用,使基牙产生倾斜、扭转,容易引起基牙牙周组织的创伤性损害或固位体松脱。

②临床上应严格选择病例:缺牙间隙小,承受(牙合)力不大,而基牙又有足够的支持力和圆位力者。

(4)复合固定桥

①复合固定桥一般包括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牙单位,常包括前牙和后牙,形成不同弧度弧形的固定桥,整个固定桥中含有两个以上基牙。

②当承受外力时,各个基牙的受力反应不一致,可以相互支持或相互制约,使固定桥取得固位和支持,也可能影响到固定桥的固位而引起固位体和基牙之间松动。

③复合固定桥包括的基牙数目多而且分散,要获得共同就位道比较困难。


(三)固定义齿的基牙选择

1.基牙条件

(1)牙体情况

(1)临床牙冠应有足够的高度,牙冠形态和组织结构正常。

(2)有浅龋的牙,一般均可作为基牙,临床上通过牙体预备,将龋去净,形成的洞形常不需充填处理,可以形成固位形。

(3)深龋的患牙,龋病经治疗后,也可选作基牙,此类基牙的固位体在设计时应注意剩余牙体组织的强度,必要时可使用固位钉。

(4)深龋已涉及牙髓的患牙,若经牙髓病治疗和根管充填,牙周组织无炎症,仍可作为基牙,此类患牙在修复设计时,应充分注意避免牙体组织的折断,如牙冠大面积缺损,需采用牙冠加固的特殊设计,如桩核形式修复牙冠缺损。

(5)过度磨耗的牙:牙冠高度降低主要影响固位体的固位作用。临床上选择过度磨耗牙作基牙时,必须充分估计能否取得足够的机械固位形,能否保持牙髓的健康或牙周组织健康,否则不宜作基牙。

(6)牙冠形态异常:若牙根长大,牙周组织健康,牙冠的形态经预备后或采用桩核形式修复后,能达到固位体的固位力要求,可选作基牙。

(7)牙冠钙化不良:一般不宜选作基牙,由于固定桥修复后,固位体龈边缘,得不到坚强釉质支持,容易在颈缘形成间隙,产生继发龋,引起固位体松动脱落或产生牙髓病变,导致固定桥修复失败。

(2)牙根情况

(1)牙根应粗长:单根牙若伴有不规则的牙根外形或根尖1/3弯曲者,比锥形牙根的支持作用好。

(2)多根牙:牙周膜面积大于同等条件下的融合根,比融合根支持固定桥的作用好。

(3)牙冠与牙根的长度也应有适当的比例,使固定桥所承受的(牙合)力传导至牙周支持组织后,能产生生理性刺激。

(4)临床冠根比例以1:2至2:3较为理想;1:1是选择基牙的最低限度。

(3)牙髓情况

(1)理想的基牙是活髓牙。

(2)若深龋已引起牙髓炎症,或死髓牙,牙髓已经过髓病治疗,根管充填完整,根尖周无感染,牙周组织比较完整,牙体组织能承受固定桥咬合力的无髓牙也可选作基牙。

(4)牙周情况

(1)临床上常用牙周膜面积大小来衡量是否为良好基牙。牙周膜面积与牙根的长短、数目和形态有关,牙根长而粗大或多根牙者牙周膜面积大,其支持能力也大。功能良好的牙齿,其牙周膜间隙的宽度为0.18~0.25mm;无功能牙,牙周膜变窄,但在一定的生理功能刺激下,也可逐渐恢复正常宽度;咬合创伤或松动牙,牙周膜变宽。当牙周组织萎缩或牙周袋形成时,牙周膜的面积相应缩小。因此应选择牙周膜面积大,能够承受(牙合)力的牙齿作为基牙。

(2)在选择基牙时,应从X线片上检查基牙牙槽骨的骨质致密度和牙槽骨有无吸收。若牙槽骨的吸收超过根长的1/3,就不宜选作基牙。牙槽骨对咬合力相当敏感,牙齿失去咬合功能,随功能失去的时间推移,在X线片上显示蹬骨质逐渐疏松,骨小梁排列不整齐。此类牙不能立刻选作基牙,可以对这类牙采取措施,增加适当(牙合)力,待牙槽骨恢复正常,有新的骨小梁产生,且排列也比较整齐而致密时方可作为基牙。

(3)如患有根尖周炎症、根尖周脓肿或根尖周囊肿,必须经治疗痊愈后才能再考虑是否可以选作基牙。如果经过根尖切除,牙根长度减小明显,影响牙的支持能力,不宜作基牙。

(4)若牙齿超出其正常生理动度,表明其牙周组织有病理性改变,必须拍X线片等详细检查,找出其松动的原因。若经过治疗后能恢复到正常的稳固度,符合基牙的要求,则可选作基牙,否则不能用作基牙。若经过治疗,牙周组织炎症得到治愈,牙齿仍为Ⅰ度松动,有时也可作为基牙,但应在同侧增加基牙数目。

(5)基牙的位置、方向和咬合

(1)若牙列缺损设计固定义齿修复,缺牙区邻牙倾斜者,为了求得固定桥各基牙间共同就位道,倾斜基牙的牙体预备量大,很容易损伤牙髓,而且倾斜量过大基牙受力后(牙合)力不能沿长轴传导,对牙周组织健康不利。轻度倾斜牙可选作基牙:在有条件情况下,最好经正畸治疗改正牙位;或适当加大牙体预备量以取得共同就位道。

(2)对倾斜的基牙,为了求得共同就位道,需磨除较多的牙体组织,可能须先经过活髓摘除,牙髓治疗后,方可作为基牙。

(3)将倾斜牙选为基牙时,除考虑共同就位道外,还需考虑基牙的承受力,倾斜较大的基牙侧可增加基牙数以分散(牙合)力。

(4)缺失牙两侧的邻牙因某一侧无对(牙合)牙,引起伸长,干扰正常的咀嚼运动,此时必须先行伸长牙的咬合调整,去除咀嚼运动时的干扰,使其恢复正常关系后,方可选作基牙。

(5)对咬合接触过紧、牙冠高度不足的牙,一般不宜选作基牙。否则其作为基牙牙体预备后,无法形成足够的固位形,会导致固定桥因固位力不够而失败。


2.基牙数的确定

(1)以牙周膜面积决定基牙的数量:基牙的数量应根据基牙与缺失牙牙周膜面积大小来衡量。Ante曾提出固定桥基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应等于或大于缺失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即Ante法则。假如缺失牙的牙周膜面积大于基牙牙周膜面积的总和,将给基牙带来创伤,最终导致固定桥修复的失败。

(2)以(牙合)力的比值决定基牙的数量:基牙的数量应根据基牙与缺失(牙合)力的比值大小来衡量。Nelson根据各牙的(牙合)力、牙冠及牙根形态,以及牙周组织等,以上、下第一磨(牙合)力比值100为基准,制订出各(牙合)力的相关比值,并提出“桥基(牙合)力比值总和的2倍,应等于或大于固定桥各基牙及缺失(牙合)力比值的总和”。选择固定桥修复牙列缺损时,不能单纯地用上述数字计算来确定基牙的数目,但可将牙周膜面积和(牙合)力比值作为重要的参考,结合口腔内实际情况,全面分析考虑,作出判断。


(四)固定义齿的设计

1.固位体的设计

(1)固位体应具备条件

(1)固位形和抗力形:固位体应有良好的固位形和抗力形,能够抵御来自各方向的外力,而不至于松动、脱落和破损。

(2)就位道:各固位体之间能够取得固定桥所需的共同就位道。

(3)材料性能:除要达到一定的机械强度外,还要求其化学性能稳定,生物相容性良好。

(4)保护牙体组织:固位体应能够保护牙体组织,使基牙不因承受外力而折断。

(5)保护牙髓活力:固位体应能够保护活髓牙的牙髓组织,使牙髓不致因为物理和化学性刺激而产生病理性变化。

(6)固位体边缘密合度:固位体边缘必须与基牙紧密贴合,不刺激软组织;固位体与基牙之间的粘固剂不会因固位体与基牙之间不密合而溶解导致固位体松脱以及引起龋病。

(7)固位体外形:固位体应能够恢复基牙的正常解剖形态、生理功能及美观需求。

(2)固位体的类型

(1)冠内固位体;以嵌体为主,包括两面嵌体、三面嵌体、多面嵌体及针型固位高嵌体等。

(2)冠外固位体:包括部分冠和全冠。

(3)根内固位体:即桩核冠。


(3)各固位体的特点

(1)冠内固位体

①冠内固位体因受到牙体组织的限制,固位力较弱。一般适用于基牙已有龋病,去龋蚀后将洞形略加修整,可获得嵌体的固位形;缺牙间隙窄,咬合力小,对固位体的固位力要求不高者。

②冠内固位体要慎用:其外形线较长,是防龋的薄弱环节;选用嵌体为固定桥固位体,在基牙牙体预备时,对牙体组织切割较深,固位体组织面距离牙髓较近,容易使牙髓遭受物理和化学刺激,特别是年轻人,因髓角较高,在基牙预备时,容易损伤或暴露髓角。

(2)冠外固位体

①部分冠的牙体预备量较全冠少,而固位作用比嵌体好。

②部分冠不覆盖基牙牙冠的唇颊面,可保留原牙齿的唇颊面外形和色泽。

③部分冠固位体临床上前后牙均可设计使用,常用作前牙及前磨牙。

④全冠覆盖基牙牙冠的各个面,其固位力最强,且能恢复部分缺损的牙冠形态。

⑤全冠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固定桥的固位体。临床上可根据患者对美观的要求选择全冠类型:金属与瓷和金属与树脂结合的全冠适应范围广,可用于前牙和后牙固位体,尤其适宜基牙牙冠变色、釉质发育不全、牙冠部分缺损者;金属全冠固位体的固定桥修复牙列缺损后会因金属暴露影响美观,因此不适宜前牙和前磨牙,主要用于后牙。

(4)固位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提高固位体的固位力

①全冠固位体的固位力与基牙轴面内聚的角度呈负相关,随基牙轴面内聚角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小,一般要求基牙的近远中和颊舌侧轴面内聚角度不宜超过5°,以保证固位体有足够的固位力。

②3/4冠为固定桥固位体时,为防止3/4冠固位体舌向旋转脱位,应使邻面沟在片切面内尽量延长和有足够深度,沟的舌壁要清晰;切缘应做切沟,使唇、舌沟壁相交成锐角。如基牙唇舌径较薄,不能预备切沟时,可在舌隆突上预备针道以增强固位力。尖牙牙冠呈菱形,邻面短,预备邻面沟的长度受限,可将远中片切面适当向唇面伸展,还可在尖牙舌隆突处加针道,获得更好的固位效果。

③嵌体的固位效果差,若作为固位体,除要求洞形应有足够的深度,点角、线角清晰外,需增加辅助固位形,或按“嵌体冠”的要求预备,以满足固位和抗力的要求。

(2)基牙两端的固位体固位力应基本相等:若两端固位体的固位力相差悬殊时,较易出现固位力较弱的一端固位体与基牙之间松动,而固位力强的一端固位体无松动的情况,此时固定桥不会发生脱落,但松动端的基牙易产生龋病,甚至引起牙髓炎。因此若一端固位力明显小于对侧时,应设法提高固位力,必要时增加基牙数,以便与另一端固位体的固位力相均衡。

(3)固位体固位力大小应与(牙合)力的大小、桥体的跨度和桥体的曲度相适应:桥体跨度越长,越弯曲,(牙合)力越大者,要求固位体的固位力越高。必要时需增加基牙数目来提高固位力。

(4)固位体之间的共同就位道:

①固定桥一般均有两个或多个固位体与桥体相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若各固位体之间的就位道不一致,固定桥不可能就位。因此,在设计和预备基牙牙体前,必须对各个基牙的近远中和颊舌向方向进行分析,预备基牙时,要求所有基牙的轴壁应相互平行,与固定桥的就位道方向一致,以取得各固位体的共同就位道。

②基牙倾斜明显,无条件先用正畸治疗调整者,可改变固位体的设计,以获得足够固位力的前提下少磨牙体组织为原则来寻求共同就位道。


(5)防止基牙牙尖折裂:

冠外固位体因基牙(牙合)面全部被金属覆盖,不会发生牙尖折裂。而冠内固位体,尤其是上颌前磨牙若采用邻(牙合)面嵌体,因其颊、舌牙尖斜度大,容易造成牙尖折裂,因此,这类固位体应将牙尖磨除一层,盖以金属,防止牙尖折裂。

(6)基牙牙冠缺损的固位体设计

①牙冠缺损面积较小,在设计固位体时,应予以一并修复。

②如基牙牙冠原有充填物,固位体尽可能覆盖充填物,避免充填物边缘发生继发龋。

③如充填物为金属,牙髓有活力时,应该考虑拆除充填物,采用树脂修复,以免固位体与充填物之间产生电位差,刺激牙髓组织。

④牙冠严重缺损的死髓牙,若牙根稳固,经过彻底的牙髓治疗或根管充填后,可作为桥基牙,在粘固于牙根内的桩核上设计全冠固位体。


2.桥体的设计

(1)桥体应具备的条件

(1)恢复缺失牙功能:桥体应能够恢复缺牙的形态和功能。如恢复缺失前牙的切割功能和语言发音清晰度;恢复后牙捣碎食物,引导咀嚼时的侧方运动的方向等功能。

(2)自洁作用:桥体应有良好自洁作用,符合口腔卫生要求,有利于口腔硬软组织健康。

(3)形态和色泽:桥体应符合美观和舒适的要求,使外形近似缺失天然牙的形态与色泽。

(4)减轻(牙合)力:后牙桥体的宽度和(牙合)面解剖形态等的恢复应能减轻基牙的负荷,有利于基牙牙周组织的健康。

(5)材料性能:桥体所用材料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化学性能稳定和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2)桥体的类型及特点

(1)按桥体所用材料不同分类

①金属桥体:由金属制作,其机械强度高,但影响美观,因此适用范围小,只适用于后牙缺失的固定桥修复。但在(牙合)龈距离小的病例,采用该桥体能防止桥体折断。

②非金属桥体:由塑料、硬质树脂或瓷等非金属材料制作。塑料桥体由于材料硬度低,易磨损,化学性能不稳定,易老化变色,对黏膜刺激性大,故仅用于制作暂时性固定桥。硬质树脂桥体随着材料性能的改善,制作工艺的改变,其材料强度增强,耐磨性提高,化学性能较稳定,可用于永久性修复体。瓷材料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后性能提升较大,已经能够制作永久性固定桥的桥体。

③金属与非金属联合桥体:由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如塑料、树脂、烤瓷)联合制成。金属部分保证桥体的机械强度,并加强桥体与固位体之间的连接;非金属部分能恢复缺失牙的形态和色泽,利于美观。此类桥体兼有金属与非金属两者的优点,故为临床上普遍采用。金属与树脂联合桥体适用于前牙和后牙固定桥修复,此类桥体的金属基底与固位体连接,在金属基底表面用树脂塑形缺失牙的外形,桥体的外形和色泽与相邻牙协调,操作简便,但树脂不耐磨,易老化。烤瓷熔附金属桥体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桥体类型。桥体的金属基底与固位体相连接,在金属基底上熔附烤瓷制成桥体,此类桥体的机械强度和色泽都优于其他类型桥体。

(2)按桥体龈端与牙槽嵴黏膜接触关系分类

①接触式桥体:桥体的龈端与牙槽嵴黏膜接触,便于恢复缺失牙的颈部边缘外形,也有利于恢复发音功能,为临床常采用的一种桥体形式。当固定桥行使咀嚼功能时,桥体随基牙的生理性动度对牙槽嵴黏膜起到按摩作用,有利于黏膜组织健康;部分(牙合)力经桥体龈端传递于牙槽嵴,减缓牙槽嵴吸收。

a.盖嵴式桥体:桥体龈端与牙槽嵴唇颊侧黏膜的一小部分呈线性接触。与牙槽嵴接触面积小,自洁作用好,适用于上前牙牙槽嵴吸收较多者。

b.改良盖嵴式桥体:将盖嵴式桥体龈端向舌侧延伸,使唇颊侧接触区扩展至牙槽嵴顶。可防止食物进入龈端,自洁作用好,患者感觉舒适,上下颌固定桥均可使用。

c.鞍式桥体:桥体龈端骑跨在牙槽嵴顶上,与牙槽嵴接触面积大,自洁作用差。

d.改良鞍式桥体:桥体唇颊侧龈端与牙槽嵴顶接触,颈缘线位置与邻牙协调一致,符合美观要求。桥体龈端舌侧部分缩窄,尽量扩大舌侧邻间隙,减小龈端舌侧与牙槽嵴顶的接触面积。外形近似天然牙,美观,舒适,自洁作用好。是一种应用较多的较理想的桥体形式。

e.船底式桥体:桥体龈端呈船底式与牙槽嵴顶接触,接触面积最小,容易清洁。但桥体下部唇颊舌侧与牙槽嵴间的三角间隙很容易滞留食物。只用于下颌牙槽嵴狭窄的病例。

②悬空式桥体:桥体与黏膜不接触,留有至少3mm以上的间隙,此间隙便于食物通过而不积聚,有较好的自洁作用,又称为卫生桥。但悬空式桥体与天然牙的形态差异大,仅适用于后牙缺失且缺牙区牙槽嵴吸收明显的修复病例。


(3)桥体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1)桥体的(牙合)面

①桥体(牙合)面的形态:应根据缺牙的解剖形态,参照邻牙的磨损程度以及对(牙合)牙的咬合关系来恢复。桥体的边缘嵴形态恢复要正确,可将食物局限在(牙合)面窝内,对(牙合)牙尖与之相对,有利于食物捣碎。桥体(牙合)面应形成颊沟与舌沟,以及桥体与固位体之间应形成一定的内、外展隙及邻间隙,便于排溢食物。(牙合)面功能牙尖与对(牙合)牙的接触应均匀,适当降低非功能牙尖斜度,减小咀嚼运动时对固定桥产生的侧向力。特别应避免前伸和侧向咬合运动时的早接触。同时(牙合)面的边缘嵴处添加副沟和加深颊舌沟,也可减轻桥体所承受的(牙合)力。

②(牙合)面大小:一般要求桥体的颊舌径略窄于原缺失的天然牙,以减轻基牙的负担。桥体的颊舌径宽度依基牙的情况而定,一般为天然牙宽度的1/2~2/3。如基牙的情况差,为减轻基牙所承受的(牙合)力,桥体的颊舌径可以减少到原天然牙宽度的1/2。可适当缩短桥体(牙合)面舌侧的近远中径,加大桥体与固位体之间舌外展隙,也可以减少桥体(牙合)面的接触面积,减轻(牙合)力。

(2)桥体的龈端

①固定桥修复的时间:一般拔牙后的1~3个月内,牙槽突吸收较快,以后逐渐趋于稳定,所以固定桥修复最好是在牙槽嵴的吸收比较稳定之后进行,即拔牙后的3个月左右,使桥体龈端与牙槽嵴黏膜有良好的接触。如果牙槽嵴吸收未稳定前便修复缺失牙,修复后由于牙槽嵴进一步吸收,会出现龈端和黏膜之间的间隙,此间隙容易引起食物嵌塞,将影响桥体龈端的清洁,导致黏膜炎症。

②桥体龈端的形式:应有利于自洁作用。接触式桥体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减少龈端与牙槽嵴黏膜的接触面积,使接触面积小于原天然牙颈部的横截面积;桥体的唇颊侧龈端与黏膜接触,使颈缘线与邻牙相一致,符合天然牙外形的要求;而舌侧龈端尽量缩小,减少接触面积,并扩大舌侧邻间隙,有利于保持清洁。悬空式桥体龈端与黏膜之间保持至少3mm的空隙,便于清洗。

③桥体龈端与黏膜之间应保持良好接触,既无间隙存在,又不压迫黏膜,这样可以保证食物残屑不会滞留且不刺激牙槽嵴黏膜,咀嚼时,对黏膜组织有轻度按摩作用,促进组织健康。如桥体龈端与牙槽嵴黏膜之间存在较小间隙,会因存积食物而引起炎症。而桥体龈端压迫牙槽嵴黏膜形成病理性刺激后,可加速牙槽嵴的吸收,在桥体龈端与黏膜之间,逐渐形成间隙而存积食物,引起局部炎症。

④桥体龈端都应高度抛光。粗糙的龈端使菌斑容易附着而导致黏膜炎症,任何类型的桥体龈端都应仔细抛光。在各类材料制作的桥体中烤瓷桥体表面上釉后最为光滑,对黏膜刺激性最小。

(3)桥体的轴面

①唇颊和舌腭侧的外形突度:应按缺失牙的解剖形态特点,正确恢复唇颊和舌腭侧的外形突度。这样,在咀嚼食物时排溢的食物可以顺着牙冠的突度滑至口腔,对软组织起到生理性按摩作用,保证组织健康。若轴面突度恢复过小,或无突度,软组织会受到食物的直接撞击;反之,轴面突度过大,会导致食物积存,不利于自洁作用。

②邻间隙形态:唇颊侧邻间隙形态尽可能与同名牙一致,后牙颊侧可适当扩大;舌腭侧邻间隙应扩大,以便于食物溢出和清洁。

③唇颊面颈缘线:前牙和前磨牙桥体的唇颊侧颈缘线的位置应与邻牙协调。若缺牙区牙槽骨吸收较明显,如直接按缺失牙的形态恢复,使其颈缘与牙槽嵴接触,桥体牙会显得过长。为达到颈缘线与邻牙协调,此时可在唇面颈1/3至中1/3处向舌侧适当内缩,从视觉角度达到其唇面颈缘线的位置与邻牙协调,又不影响桥体牙的形态。

(4)桥体的色泽:

桥体的颜色、光泽和透明度应与邻牙接近。金属烤瓷和金属树脂桥体,通过临床配色,结合邻牙特征分层塑形,能达到与邻牙色泽基本相同,烤瓷桥体的光泽更优于树脂桥体。若用塑料制作桥体,常因塑料厚度不够,透露金属颜色,并且塑料容易老化变色而影响美观。金属桥体与邻牙色泽反差过大,一般只用于磨牙缺失。

(5)桥体的强度

①材料的机械强度:以材料本身具有应力极限值来衡量。若材料的应力极限值高,表明该材料的机械强度大,桥体不容易发生挠曲变形。

②桥体的金属层的厚度与长度:在相同条件下,桥体挠曲变形量与桥体厚度的立方成反比,与桥体长度的立方成正比。缺牙区近远中间隙大时,应加厚桥体金属层,抵抗桥体挠曲。

③桥体的结构形态:对挠曲变形的影响较大。若桥体截面形态近似于“工”形、“T”形、“▽”形,抗挠曲能力明显大于平面形。桥体的形态应能抵抗桥体受力时形成的挠曲变形。

④(牙合)力的大小:(牙合)力是导致挠曲的主要原因。过大的(牙合)力,会损害基牙牙周组织健康,还会引起桥体挠曲变形,甚至损坏固定桥。在缺牙间隙长时,更应注意减轻(牙合)力,即采取减小(牙合)面颊舌径宽度,扩大(牙合)面舌外展隙和加深(牙合)面颊舌沟等措施。

(6)桥体的排列位置

①缺失牙间隙过宽:若前牙缺牙间隙大于同名牙,可通过扩大唇面近远中邻间隙,利用视觉误差以达到改善美观的目的;如缺牙间隙明显大于同名牙,可酌情添加牙齿。若前磨牙缺牙间隙大于同名牙,例如上颌第二前磨牙缺失而缺隙较大,可将桥体牙颊面的颊嵴向近中移动,使近中面至颊嵴间的宽度与第一前磨牙的相应宽度相等。

②缺牙间隙过窄:若前牙缺牙间隙小于同名牙,可通过桥基牙牙体预备时,适当多磨除缺牙区两端近远中面,加宽间隙;有时可将桥体适当扭转或与邻牙重叠,使桥体牙的形态、大小接近同名牙。若前磨牙缺隙小于同名牙,可将颊面颊嵴向远中移动,使颊嵴近中颊面的宽度与第一前磨牙相等,达到改善美观的目的。


3.连接体的设计

(1)固定连接体:将固位体与桥体完全连接成一个不活动的整体。除半固定桥的活动连接端使用活动连接体外,各类型的固定桥连接体都需用固定连接体。根据固定桥的制作工艺不同分为整体铸造连接体和焊接连接体。

(2)整体铸造连接体:在制作固位体和桥体金属结构的蜡型部分时,就将两者的蜡型相连接,进行整体铸造,使固位体与桥体连接成一个整体。

(3)焊接连接体:将固位体与桥体的金属部分分别制成后,通过焊接方式把固位体与桥体连接成一个整体。

(4)固定连接体要求:固定连接体应位于天然牙的近中或远中面的接触区,即接近切端或(牙合)面1/2的部位,其截面积不应小于4mm2,连接体四周外形应圆钝和高度抛光,不能形成狭缝;它应形成正常的唇颊、舌外展隙以及邻间隙,切忌将连接体占据整个邻间隙或压迫牙龈,妨碍自洁作用。

(5)活动连接体:是将固位体与桥体通过栓道式连接体相连接。栓道式连接体通常由栓体和栓道组合而成。栓体位于桥体上,栓道位于活动连接端的固位体上,通过栓体嵌合于栓道内形成活动连接体。活动连接体适用于半固定桥的活动连接端,一般设计于后牙固定桥。


(五)可摘局部义齿的类型和支持方式

1.可摘局部义齿按材料和制作方法分类

(1)胶连式义齿:义齿主要由甲基丙烯酸树脂制作,利用树脂基托将钢丝弯制卡环、人工牙等连接成整体。胶连式义齿的优点是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便于修改和添加。缺点是体积较大,覆盖组织多,异物感明显,舒适性差,不易自洁,且强度差,易损坏。临床上多作为暂时性、过渡性义齿。

(2)金属铸造支架式义齿:义齿采用整体铸造工艺,将大、小连接体和固位体等形成坚固的金属支架,并与人工牙和树脂鞍基相连。铸造支架式义齿的优点是体积小,覆盖组织少,感觉舒适,易自洁,且强度高,不易损坏。缺点是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价格高,且较难修理和添加。

2.可摘局部义齿的支持方式可摘局部义齿按义齿的支持组织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牙支持式义齿:义齿承受的(牙合)力,主要通过位于缺隙两端基牙上的(牙合)支托,传递至基牙,主要由天然牙承担。适用于少数牙缺失,或缺牙间隙小,缺隙两端均有基牙,且基牙稳固者。义齿的支持、固位和稳定均好,修复效果最佳。

(2)牙与黏膜混合支持式义齿:义齿承受的咬合力一部分通过基牙上的(牙合)支托传递至基牙,另一部分通过义齿基托传递至承托区黏膜和牙槽骨,由基牙和黏膜(牙槽骨)共同承担(牙合)力。适用于缺失牙数目多,缺隙长,尤其是有游离端缺失者。混合支持式义齿易出现义齿的翘动等不稳定现象,末端基牙易受扭力。

(3)黏膜支持式义齿:仅由基托和人工牙及无(牙合)支托的卡环组成。(牙合)力通过基托直接传递到黏膜和牙槽骨上。适用于多数牙缺失,余留牙松动,或因咬合过紧无法磨出(牙合)支托位置者。黏膜支持式义齿的支持作用差,修复效果不佳。


(六)牙列缺损的Kennedy分类

Kennedy(1925)根据牙列缺损者缺牙间隙所在部位,结合可摘局部义齿鞍基与余留天然牙的关系,将牙列缺损分为四类。

第一类:双侧缺隙位于余留牙的远中,即双侧远中游离缺失。

第二类:单侧缺隙位于一侧余留牙的远中,即单侧远中游离缺失。

第三类:缺隙位于牙弓一侧,缺隙前后均有余留牙,即单侧非游离缺失。

第四类:单个越过中线的缺隙,位于所有余留牙的近中。应用Kennedy分类的Applegate法则:

1.分类应该在拔牙后进行,以免因拔牙改变分类。

2.如果第三磨牙缺失而不修复,则分类时不考虑。

3.如果第三磨牙存在并作为基牙,则分类时应考虑。

4.如果第二磨牙缺失而不修复(如对(牙合)第二磨牙同时缺失),则分类时不考虑。

5.以最后部缺隙作为主要缺隙决定分类。

6.决定分类的主要缺隙以外的其他缺隙以其数目命名为亚类。

7.只计数亚类缺隙的数目,不考虑缺隙的长度。

8.第四类无亚类。如果存在位于单个跨中线的前方缺隙之后的缺隙,该缺隙将决定分类(法则5)。Kennedy分类简单、直观,易于区分叉齿的支持方式是牙支持式还是混合支持式,有利于指导义齿设计,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普遍的牙列缺损分类法。


(七)可摘局部义齿的模型观测

  1. 定义

模型观测是利用模型观测器对牙列缺损的石膏模型表面的观测,以确定各余留天然牙轴面之间,及其与牙槽嵴表面之间的相互平行关系。模型观测是可摘局部义齿治疗中一个基本的和必要的过程,是一个诊断设计的过程。只有通过对牙与组织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准确分析,才能正确制订义齿修复前准备计划,包括组织倒凹的去除、余留牙调改和基牙预备等——相互平行关系的调整;正确确定可摘局部义齿设计——利用相互平行关系获得固位和稳定,以及顺利就位。模型观测分为诊断模型观测和工作模型观测两个过程。


2. 模型观测器主要由观测架、观测台和分析测量工具三个部分组成。

(1)观测架:包括一个基座平台,一个与基座固定的垂直支持臂,一个与垂直臂固定连接或可水平转动的水平臂,一个可升降移动的垂直测量臂和位于垂直测量臂末端的用于固定分析工具的卡头。

(2)观测台:上部安放并固定模型,基底部有转向接合球,可调整并固定模型向不同方向倾斜,即改变模型与垂直测量杆之间相对角度。

(3)分析工具:固定在垂直测量臂的下端并与之方向一致,用以测量模型上天然牙轴面和牙槽嵴组织的倒凹。包括分析杆、描记铅芯、倒凹尺(末端有一圈侧方突起,突起的宽度有0.25mm、0.5mm、0.75mm三种)、成形蜡刀。


3.观测线与倒凹  

观测线又称为导线,是模型观测器的描记铅芯沿牙冠轴面及硬软组织最突点画出的连线。观测线(牙合)方为非倒凹区,观测线龈方为倒凹区。倒凹可以分为牙齿倒凹和组织倒凹。牙齿倒凹是指牙冠上位于观测线与牙龈之间的区域,组织倒凹是指组织突起下方的区域。当分析杆与观测线接触时,倒凹区内某一点至分析杆的垂直距离称为此点的倒凹深度,倒凹区内不同位置的倒凹深度不同。倒凹又可以分为可利用倒凹和不利倒凹。可利用倒凹是指可摘局部义齿的固位装置为获得义齿固位进入的基牙倒凹。不利倒凹是指义齿的任何部位均不能进入,否则影响戴入和摘出的牙齿倒凹或组织倒凹。显然,观测线的位置与模型和垂直测量臂之间的角度有关。在模型观测器上改变模型的倾斜方向和角度,观测线和倒凹的位置将发生改变。实际上,垂直测量臂代表可摘局部义齿戴入和摘出的方向——就位道。也就是说,观测线位置即倒凹的位置和深浅与义齿就位道的方向有关。通过改变义齿就位道方向可改变牙和组织倒凹的位置和深度。


4.模型观测的目的

(1)选择并确定义齿就位道。

(2)确定余留牙导平面的位置。

(3)确定软硬组织倒凹。包括基牙上可利用的固位倒凹的位置和深度,以及应调整、避开或消除的不利倒凹。

(4)辅助制订修复治疗计划。义齿设计、修复前准备中的组织形态修整,余留牙外形磨改、修复,基牙预备等均应以模型观测为依据。


5.义齿就位道的要求与决定因素

(1)为了使义齿有良好的固位,可通过选择就位道,保证在基牙的有利位置上有适当深度的固位倒凹;

(2)便于义齿的顺利就位与摘出,可通过改变就位道,避开不利的组织倒凹的干扰;

(3)就位道与基牙邻面方向一致,利用基牙邻面形成导平面,与义齿密合,既可引导义齿就位,又能辅助义齿固位,避免义齿与邻牙间出现过大间隙影响美观和导致食物嵌塞。

(4)使义齿就位道与脱位力方向不一致,利用基牙邻面倒凹获得制锁固位作用。


6.模型观测方法

(1)确定就位道:首先将模型固定在观测台上,使(牙合)平面与基座平行,与垂直测量臂垂直,即义齿就位道与(牙合)平面垂直,以此为模型的初始位置,用分析杆进行初步观测。然后通过调节观测台的转向结合球,改变模型前后左右倾斜方向,根据就位道确定的要求和决定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最适宜的义齿就位道。确定就位道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平均倒凹(均凹法):对于缺牙间隙多、倒凹大的病例,应采用平均各基牙倒凹的垂直向就位道。一般先调整模型前后向倾斜度,再调整模型左右倾斜度,直到使模型上前后和左右两侧基牙的近远中向倒凹和颊舌向倒凹区比较平均相等,尤其是卡环固位臂进入的倒凹区基本相等的位置为止。同时使基牙多数的邻面相互间尽可能达到的平行,以尽量减少对牙齿外形的磨改。义齿的就位道方向,基本是缺隙前后两端基牙及牙弓两侧基牙牙长轴交角的角平分线方向。如果各基牙长轴相互平行,则就位道方向与基牙长轴方向一致。

(2)调节倒凹(调凹法):调凹就是使缺隙两端基牙的倒凹适当地集中在一端基牙,产生有利的倒凹。义齿倾斜就位,可利用制锁作用增强义齿固位。前牙缺失多采用模型向后倾斜,义齿从前向后斜向就位,既可消除牙槽嵴唇侧组织倒凹,缩小人工前牙与远中邻牙间的间隙以利美观,又可以将固位倒凹集中于后方基牙的远中,有利于固位卡环的放置。后牙游离缺失者一般采取模型向前倾斜,义齿由后向前斜向就位。

(2)描记观测线:就位道确定后,保持模型倾斜方向不变,将金属分析杆换成铅芯,沿余留牙轴面和牙槽嵴侧面画出观测线。确定错凹区和非倒|凹区,可利用的固位倒凹,以及不利的倒凹。基牙颊侧的观测线应较低,使倒凹位于颈1/3。诊断模型观测时,如果基牙倒凹过大,观测线位置过于偏(牙合)方,可在模型上标出所希望的理想观测线位置,实际观测线和理想观测线之间的部分就是在基牙预备时需要磨除的。根据诊断模型牙槽嵴上观测线位景,还可以确定需要去除的组织倒凹部位。

(3)倒凹深度的定位与测量:用倒凹深度测量尺确定特定深度的固位倒凹的位置,即基牙卡环固位卡环臂尖的准确位置。根据义齿初步设计,确定基牙卡环的类型,选用深度相应的倒凹尺对每个倒凹深度进行初步测量分析,必要时对就位道进行少量调整。先降低观测器的垂直测量臂,使倒凹尺末端进入所需要的倒凹区,应降至基牙龈缘处倒凹区内的最低位置,将倒凹尺的柄紧贴基牙,慢慢上移,使倒凹尺末端侧缘突起刚好与牙齿表面相接触,此点即为固位卡环臂尖进入的位置。

(4)模型三点定位:三点定位是记录观测过的模型倾斜位置与就位道关系的方法。以便在工作模型观测时能够找到诊断模型观测时所确定的义齿就位道。方法是将垂直测量臂调整至一个固定的高度,用分析杆或描记铅芯的末端在模型上确定三个等高点,三点应尽量分散,且应在义齿设计区域之外的不活动组织面上。将此三点标记清楚。工作模型观测时,需要先将此三定位点转移至工作模型上,然后调整垂直测量臂高度并调整模型倾斜角度,至三个标志点等高时,模型倾斜方向(义齿就位道方向)即与诊断模型观测时一致。

(八)可摘局部义齿的组成和基本要求

可摘局部义齿一般由人工牙、基托、固位体和连接体四个部件组成。


1.人工牙是义齿代替缺失的天然牙,建立咬合关系,恢复外观、咀嚼和辅助发音功能的部分。

(1)人工牙的功能

(1)代替缺失的天然牙,恢复牙列的完整性。

(2)建立正常的咬合、排列和邻接关系,恢复咀嚼功能。

(3)恢复辅助发音功能。

(4)恢复牙列外形和面部丰满度。

(5)防止余留天然牙的伸长、倾斜、移位和咬合关系紊乱。


(2)人工牙的种类

(1)按制作材料分类

①树脂牙:有甲基丙烯酸树脂的普通树脂牙和复合树脂的硬质树脂牙。多为成品牙,也可用特制。与树脂基托为化学性连接,不易脱落;质轻,有韧性,可磨改以适合不同缺牙间隙。普通树脂牙硬度较差,易磨损,但硬质树脂牙耐磨性好。树脂牙有多种颜色可选,以便与余留天然牙颜色一致。可摘局部义齿多采用树脂人工牙。

②金属舌(牙合)面牙:此种人工牙由金属和树脂两部分组成,人工前牙的舌面及后牙的(牙合)面部分为金属铸造,利用固位装置与树脂部分相连接。金属舌((牙合))面牙利用金属部分增加人工牙的强度,避免人工牙的磨损和折断。适用于咬合紧,(牙合)力大的情况,如前牙深覆(牙合)、闭锁(牙合),对颌牙伸长或因邻牙向缺牙区倾斜、移位,使缺隙(牙合)龈距、近远中距减小者。

③瓷牙:陶瓷人工牙多为成品牙。硬度大,不易磨损,咀嚼效率高,光泽好,不易污染变色;但脆性大,易折裂,不易磨改,且比树脂牙重。瓷牙与树脂基托无化学结合,而是利用瓷牙盖嵴面上的凹槽或金属固位钉与树脂基托固定连接,易脱落。可摘局部义齿一般很少采用瓷牙。

(2)按人工牙的(牙合)面形态分类

①解剖式牙:人工牙的(牙合)面形态与初萌出的天然牙(牙合)面相似,牙尖斜度为33°或30°。正中(牙合)时,上、下颌牙齿的尖凹锁结关系好,咀嚼效率高,但侧向(牙合)力大。

②半解剖式牙:人工牙的牙尖斜度约为20°,上、下颌牙间有一定的锁结关系。侧向(牙合)力较解剖式牙小。

③非解剖式牙:人工牙的颊、舌轴面与解剖式牙类似,但(牙合)面仅有溢出沟,而没有牙尖,或者说牙尖斜度为0°,又称无尖牙。无尖牙咀嚼效率较低,但侧向(牙合)力小,有利于义齿稳定,对牙槽骨的损害小。

(3)人工牙的选择:

可摘局部义齿的人工牙可根据缺牙间隙的大小、余留牙的形态颜色及咬合情况等,选择适合的颜色、形状、大小和种类。


(1)人工前牙的选择原则

①人工前牙的颜色、形状、大小应与余留牙近似;

②人工前牙的唇面形态应与面部形态一致;

③人工前牙的颜色(包括色调、彩度、光亮度和透明度)应与患者的肤色、年龄相称。

(2)人工后牙的选择原则

①人工后牙的颊舌宽度应略小于天然牙的颊舌宽度,以减小支持组织的负荷;

②后牙颊面的高度应根据后部缺隙的(牙合)龈高度来选择,同时要参考相邻前牙的唇面高度,使前、后牙高度和谐一致;

③尽量选用硬度较大、耐磨损的硬质树脂牙;

④与余留后牙的牙尖斜度一致;

⑤选用牙尖斜度小的后牙,以减小义齿侧向力。

2.基托  

基托是可摘局部义齿覆盖在缺牙区牙槽嵴顶及其唇颊舌侧,以及上颌硬腭区的板状结构,是连接义齿各部分,传递和分散(牙合)力的基础结构,故称基托。位于缺隙牙槽嵴部位的基托又称为鞍基。

    

来源:原创  口腔医学部

热销产品推荐

相关执考参照

最新资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