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留言|网站地图

欢迎光临陕西嘉友科贸有限公司官网

陕西嘉友科贸有限公司

热点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嘉友资讯中心 » 口腔影像 »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摘要]  目的用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前牙区鼻腭管及唇侧骨的形态。方法   收集并筛选出712例正常人上颌前牙区CBCT影像,对其鼻腭管、唇侧骨的相关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年龄范围在5~80岁,男306例(43.0%),女406例(57.0%)。鼻腭管矢状面平均长度为(13.58±2.22)mm,矢状面平均直径为(3.37±1.58)mm,唇侧骨矢状面平均厚度为(7.63±1.50)mm,鼻腭管直径与唇侧骨厚度相对值为0.46±0.19,长度相对值为0.69±0.10。结论   各年龄段人群之间鼻腭管的直径、长度和唇侧骨厚度存在一定差异。儿童的鼻腭管直径小于成人(P<0.000 1),唇侧骨厚度大于成人(P<0.000 1)。随着年龄的增长,鼻腭管直径和长度均呈递增趋势,唇侧骨厚度递减。男性的鼻腭管直径、长度和唇侧骨厚度、长度均大于女性。

[关键词]鼻腭管;唇侧骨板;锥形束CT;解剖多样性

 

鼻腭管(又称切牙管)是上颌前牙区一个重要的骨性管状结构,起始于上颌中切牙后方的腭中缝。从切牙孔开始,管道向上走行开口于鼻底,其形态变异性较大[1-2]。在鼻腭管内有腭降动脉的终末分支和鼻腭神经走行,还有一些纤维结缔组织、脂肪,甚至小的唾液腺[3]。本研究通过712例患者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资料来分析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的重要解剖结构,以获得准确数据供临床参考。

 

1,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资料

随机选取1个月CBCT影像资料。选取2015年1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放射科拍摄的患者CBCT影像资料共1 306份。排除无牙颌、埋伏牙、前牙区种植术后及图像不清病例,最终选取712例年龄在5~80岁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性306例,女性406例。


1.2 分组标准

按照患者年龄将患者分为4组:1)A组,5~20岁;2)B组,21~35岁;3)C组,36~50岁;4)D组,50岁以上。按照性别将患者分为男性、女性两组。


1.3 影像评估

拍摄影像资料所用设备为 Morita 3D Accuitomo(Morita公司,日本),使用i-Dixel-3DX Version 1.82分析软件将图像导入PACS系统中,并运用INFINITT软件对CBCT图像的正中矢状面及水平面进行观测,以前后鼻棘点连线作为腭平面标准线,保证矢状面其余水平测量线与之平行。


1.4 测量方法

(1)正中矢状面(图1~3)。所使用的测量参数及其定义如下所述。鼻腭管高位直径(S1):标准线交鼻腭管处的管径;鼻腭管中位直径(S2):鼻腭管长轴中点处的管径;鼻腭管低位直径(S3):管后壁腭侧骨最低点至对应管前壁的水平管径;切牙孔开口直径(S4):管后壁腭侧骨最低点至唇侧骨低位厚度和管前壁交点的直线距离。唇侧骨高位厚度(T1):S2平面处唇侧骨板水平厚度;唇侧骨中位厚度(T2):S3平面处唇侧骨板水平厚度;唇侧骨低位厚度(T3):唇侧骨最凸处骨板水平厚度。鼻腭管长度(L1):S1与S4中点间的距离;唇侧骨长度(L2):唇侧骨下端最低点经T1、T3中点至标准线的直线长度。鼻腭管倾斜角度(A1):L1和标准线的垂线所成角度;唇侧骨倾斜角度(A2):L2和标准线的垂线所成角度。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S1:鼻腭管高位直径;

S2:鼻腭管中位直径;

S3:鼻腭管低位直径;

S4:切牙孔开口直径;L1:鼻腭管长度。

图 1 矢状面鼻腭管管径测量方法

Fig 1 Measurements ofnasopalatine canal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T1:唇侧骨高位厚度;

T2:唇侧骨中位厚度;

T3:唇侧骨低位厚度;L2:唇侧骨长度。

图 2 矢状面唇侧骨板测量方法

Fig 2 Measurements ofcorresponding buccal bone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A1:鼻腭管倾斜角度;

A2:唇侧骨倾斜角度。

图 3 矢状面鼻腭管倾斜角度测量方法

Fig 3 Measurements ofinclination angle of the nasopalatine canal


(2)水平面:以第一次观察到完整的切牙孔形态的平面作为观测平面(图4)。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D:切牙孔横径。

图 4 切牙孔横径测量方法

Fig 4 Measurements oftransverse diameter of nasopalatine canal

(3)由3名有经验的医师短期内集中对各项数据进行测量,每位医师对同一数据测量2次求平均值,2周后重复测量以保证测量前后的一致性。

 

2 结果

2.1 Kappa检验

各测量项目的重复性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医师和同一医师对随机抽取的鼻腭管CBCT测量数据进行2次判读,结果均达到了高度的一致性(Kappa=0.76)。


2.2测量结果

正中矢状面、水平面上鼻腭管与唇侧骨测量结果见表1。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2.3 根据年龄进行分组

不同年龄分组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alysis ofvariance,ANOVA)结果见表2。鼻腭管直径(S1~S4):A组的S1~S4均小于其他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S2~S3小于C、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S4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S2和S3随年龄增长的情况详见图5。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唇侧骨厚度(T1~T3):A组与其他年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年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1~T3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图6)。


鼻腭管长度(L1)与唇侧骨长度(L2):A组与其他年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的L1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明显。L1、L2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图7)。


鼻腭管倾斜角度(A1)和唇侧骨倾斜角度(A2):儿童组与其他年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腭管直径平均值与唇侧骨厚度平均值的相对值(B1):鼻腭管直径平均值(即S1、S2和S3的平均值)与唇侧骨厚度平均值(即T1、T2和T3的平均值)的比值,A组与其他年龄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其他年龄组差异明显。鼻腭管长度与唇侧骨长度的相对值(B2):鼻腭管长度与唇侧骨长度的比值,在各个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S2:鼻腭管中位直径;S3:鼻腭管低位直径。

图 5 各年龄组鼻腭管直径变化趋势

Fig 5 The trend of nasopalatine canal diameter indifferent age groups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T1:唇侧骨高位厚度;T2:唇侧骨中位厚度;T3:唇侧骨低位厚度。

图 6 各年龄组唇侧骨厚度变化趋势

Fig 6 The trend of the labial bone thickness indifferent age groups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L1:鼻腭管长度;L2:唇侧骨长度。

图 7 各年龄组鼻腭管与唇侧骨长度变化趋势

Fig 7 The trend of nasopalatine canal length and thelabial bone length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2.4 根据性别进行分组

性别分组的t检验结果见表3。


正常人群上颌前牙区鼻腭管相关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研究


鼻腭管直径(S2~S4):女性小于男性,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与男性的鼻腭管鼻底开口直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唇侧骨厚度(T1~T3):女性小于男性,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腭管长度:女性小于男性,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唇侧骨长度:女性与男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腭管倾斜角度及唇侧骨倾斜角度:女性均小于男性,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腭管直径平均值与唇侧骨厚度平均值的相对值:女性与男性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腭管长度与唇侧骨长度的相对值:女性小于男性,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鼻腭管连通口腔与鼻底,其在口腔的开口被称为切牙孔,由于骨突的存在,其形状与开口个数因人而异。鼻腭管在鼻底的开口被称为鼻腭孔或者Stenson孔[4],通常为2个。有报道提出,鼻腭管越靠近鼻底,结构变异越大、骨突增多,开口甚至可多达6个。鼻腭管内有鼻腭神经和动脉走行,在进行前牙区操作时,术前通过清晰的影像资料来准确掌握鼻腭管位置、形态、尺寸以及唇侧骨量等信息是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此前已有的关于鼻腭管形态及尺寸的研究一般存在测量方法不精确、样本量少的问题。


本研究在可重复的测量方式及较大的样本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希望取得更为准确、科学的结果。笔者通过水平面和正中矢状面对鼻腭管进行评估,得出鼻腭管矢状面直径平均值为(3.37±1.58)mm,小于Mraiwa等[5]的测量结果4.6 mm;大于T?züm等[6]的测量结果2.59 mm;与Liang等[3]的测量结果3.4 mm、Thakur等[7]的测量结果3.61 mm和王智等[8]的测量结果3.41 mm相近。鼻腭管平均长度为(13.58±2.22)mm,大于Song等[9]的测量结果12.0 mm;小于AL-Amery等[10]的测量结果16.33 mm;而与Fernández-Alonso等[1]的测量结果(12.34±2.79)mm,以及Zhou等[11]的测量结果(12.80±2.17)mm相近。唇侧骨厚度的平均值为(7.63±1.5)mm,与AL-Amery等[10]的测量结果7.54 mm、T?züm等[6]的测量结果(7.17±1.49)mm、Mraiwa等[5]的测量结果(7.4±2.6)mm均相近。在水平面测量中,一些研究[8]对于鼻腭管矢径和横径的长短存在争议,笔者认为该结果的差异可能是由水平面切牙孔形状的变异性及对有骨突和不规则切牙孔测量方法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为避免该误差,本研究只测量切牙孔开口为1个且形状为圆形的病例,测得水平面鼻腭管直径为(3.45±0.95)mm,鼻腭管横径与矢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有的研究[7]认为,鼻腭管平均直径一般为1.40~5.90 mm。Mraiwa等[5]的研究指出,正常鼻腭管平均直径为4.6 mm,范围为1.5~9.2 mm。Shear等[12]认为直径在10 mm内均为正常鼻腭管,超过则提示可能有病理性改变。本研究得出鼻腭管平均直径的医学参考范围为0.27~6.47 mm(95%),可为判断鼻腭管是否存在病理性改变或鼻腭管本身是否为特殊鼻腭管(巨大或狭窄)提供一定参考。


本研究中显示,鼻腭管和唇侧骨骨量与年龄、性别都有一定的相关性。5~20岁组鼻腭管的直径、长度和唇侧骨厚度与其他年龄组均有区别,其鼻腭管直径较小(P<0.000 1),鼻腭管与唇侧骨长度也较小(P<0.000 1),唇侧骨厚度较大(P<0.000 1)。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可能是儿童上颌骨的发育尚未健全、前牙区骨量较成人少且骨质较为疏松。除5~20岁组外,其余年龄组间鼻腭管直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35岁组的唇侧骨厚度与其余年龄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50岁以上组的鼻腭管长度与其余年龄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Thakur等[7]研究指出,鼻腭管直径与长度均不受年龄影响;Bornstein等[13]的结论却与此相反。其他类似研究[3,5]也多认为随着年龄增长,鼻腭管有增大的趋势。Thakur等[7]认为,得出鼻腭管随年龄增长有增大趋势结论的原因可能是研究纳入了失牙病例。本研究已排除失牙病例,且样本量大,得出鼻腭管直径确实随年龄增长均呈递增趋势,证明即使没有失牙情况,鼻腭管直径随年龄增长会有增大趋势。50岁以上组的唇侧骨厚度与其他年龄组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唇侧骨厚度随着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板一般会由唇侧向腭侧进行吸收,唇侧骨向内上方变薄、变短[14],鼻腭管与唇侧骨宽度的相对值随年龄增大而增大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观点。鼻腭管的直径和长度、唇侧骨厚度和长度在男女组之间均有差异。男性的鼻腭管直径和长度、唇侧骨厚度和长度均大于女性,与其他研究[3,6,14-15]结果相同。这说明女性前牙区的可用骨量更少,故在对女性患者进行前牙区操作时,需要更加注意。


本研究还发现鼻腭管的长度、直径分别与唇侧骨长、厚度的比值都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数值,变异性较小,这是以前的研究所未曾提及的。该结果说明,尽管鼻腭管和唇侧骨形态变异较大,鼻腭管直径与唇侧骨厚度、鼻腭管长度与唇侧骨长度间仍存在一定相关性。


由于前牙区骨量的限制及鼻腭管形态的多样性,在进行种植、埋伏牙拔除、根尖周炎治疗等操作时均可能损伤鼻腭管,甚至导致治疗的失败。因此,在进行相关操作前,准确掌握前牙区各结构的形态、评估可用骨量是十分重要的。CBCT能够清楚、直观地显示上颌前牙区各结构的形态及其相互关系,在前牙区术前评估与治疗计划的制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来源:原创 袁艺航,王虎,等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